秋意渐浓时,金风启新思。2025年9月18日上午,晋元附校在明翔校区会议室召开2025年度重点课题、个人课题开题报告会(小学语文专场)。此次报告会邀请了闵行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朱林辉、普陀区教育学院教情中心副主任、 《普陀教育》责任编辑王艳峰、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专家陈进。会议由科研室主任虞凌洁主持,语文组青年教师参与会议。

会议开始,虞凌洁主任代表学校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和成员表示热烈欢迎。随后,郭嘉琳老师围绕《小学三年级语文思辨性表达的学习支架开发与应用研究》作开题报告。该课题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小学三年级语文思辨性表达,旨在开发并应用学习支架,构建起语文本位、学段适配、操作性强的支架体系,通过对小学中段思辨性表达的细化研究,直接破解一线教师“不知如何教”的难题,助力学生预防“三年级现象”,为高段思维能力发展筑牢基础。
专家团队针对课题多维度建言献策:建议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可将核心集中于书面表达或口头表达单一领域,同时细化核心概念界定,强调实施环节需注重“开发”与“应用”深度结合;指出文献综述要紧密结合课标对三年级思辨能力的具体要求,重点关注推理思维相关研究,设计层面需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以保障成果落地;还从拓宽研究视角、严格把控问卷设计信效度、提前规划成果推广路径等方面提出优化方向。同时充分肯定课题报告框架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严谨性,鼓励课题组尽快启动实践研究,在教学中完善支架体系,推动课题落地生根。


应佳萍老师就《基于生活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作开题报告。该课题核心聚焦“生活情境”与“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深度融合,重点探索如何将校园、家庭、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场景转化为可操作的写作教学载体,尝试梳理“情境创设—观察引导—素材转化—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完整路径,力求让写作教学脱离抽象说教,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专家团队对课题给予肯定,其紧扣新课标“写作源于生活”的核心理念,以“生活情境”与“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融合为研究核心,方向精准且直指当前小学写作教学“脱离生活、内容空洞”的现实问题,具备极强的实践价值与针对性。同时,专家团队也提出建设性建议,指出后续研究可增设阶段性成果验证环节,通过收集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对比不同阶段学生写作作品等实证材料,进一步验证研究径的实际效果,从而强化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王睿澐老师围绕《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诗画结合”古诗学科活动设计和实施研究》作开题报告。该报告聚焦诗画结合的古诗学科实践活动,了解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进而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从 “问题诊断→活动设计→实践验证→总结优化” 四步推进,构建基于“诗画结合”的小学语文古诗学习与赏析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古诗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及跨学科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首先,专家对开题报告中的核心概念提出建议,教师要明确“诗画结合的学科实践活动”为核心概念,并融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清晰界定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策略及类型。其次专家建议要聚焦语文审美素养开展研究,进行诗画结合活动的设计思路,并依据思路完善三个课例。最后,专家从开题报告框架及内容方面给出建议,指出需重点写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简化创新点表述,同时建议梳理研究目标,围绕目标聚焦核心内容开展研究。

“我们不做飘在半空的理论,要产出能装进老师教案夹的实用成果。”学校科研正熠熠生辉,亦掷地有声。本次课题会的顺利召开,为我校课题研究搭建了高效交流的桥梁,专家们的精准点拨进一步澄明了各项研程。课题组的老师们必将以朝乾夕惕的躬行之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细研,推动课题研究落地见效、成果转化,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谱写霞蔚云蒸的教育科研新华章。
图:沈琰敏
文:王睿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