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未尽,研学意浓。2022年11月22日上午,晋元附校科研室在杨家桥校区开展本学期《基于智能反馈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学习能力评价研究》的第六次课题活动专家朱雯和普陀区信息团队领衔人郭政的团队应邀参加。全体信息团队队员,我校青年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学习。
杨家桥校区青年课题组成员马雯磊老师执教的课题为《圆的初步认识》。马老师从生活中的圆出发,由观察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到用生活中的工具画圆,最后落实到用圆规画圆,带领学生经过观察、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总结分享后,习得圆的概念和画圆的方法。马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设计各项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语言精炼,通过互动技术和希沃投屏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马雯磊老师进行了说课,专家朱雯老师及各位成员进行了评课活动。
董彬:本节课教学目标适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同时能够与按点及圆结合起来,别具一格,供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学习。
黄舒欣:马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如体育老师画圆,工具画圆、黑板上画圆让学生感受到画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掌握定点就是圆心,定长就是半径,认识圆的特点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马老师指导学生画圆时十分的细致;在课堂中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能及时知道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周佳丽:教学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学生在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
金奕斌:这节课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重点关注学生活动。整节课的按点设计得也非常合理,在生自学圆的内容后通过按点检验理解情况,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后续练习的按点也难度适中,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倪莉莎:教学使用数学工具圆规画圆,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学习并模仿,从客观观察到主动画圆,循序渐见,层次分明。练习环节的着眼点放在了从这节课的新知识点:圆心和半径着手,再次敲实概念,通过互动反馈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老师调整教学节奏和知识点讲解做到查缺补漏。内容完整且夯实。
张晓璇:马老师整节课设计用心,非常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模仿体育老师画圆,小组合作选择工具尝试画一个圆,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受了圆,在实践中获取了圆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而转化成圆的有关知识。通过设计按点,对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有直接、及时且准确的反映,学生掌握情况有了量化的体现。
专家朱雯对此次展示活动表示了肯定,通过本次活动看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且对所有青年教师寄予厚望,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够继续努力钻研,拿出优秀的成果进参与比赛。
最后专家朱雯进行总结:1.马老师从图片、视频的情景入手,引发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圆,用学生熟悉的体育老师画圆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画圆”,导出画圆需要的工具和成功画圆的关键。在夺宝游戏中,设计一个离宝箱距离一样的队形,从而检测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 马老师设计的三个按点指向性明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也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技术的运用上,用希沃白板的反馈功能和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热爱数学的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3.
在整节课中,重视以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成功画圆的关键,选择按点激发动脑思考,动手设计图案,引发学生的情感等,都是一次让学生体验、操作、感悟的学习的过程,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朱雯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在课前、课后,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丰富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中有重点地学习,也可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线上线下的融合学习。在评价的设计上,可以考虑增加学科能力评定的指标,这样可以帮助老师判断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职业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研究,通过研究,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希望通过本学期的课题组活动,帮助各位老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让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丰"向展翅腾飞的大雁一样凌空翻翔,去拥抱又一个灿烂的科研春天!
图文:马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