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 教导处

区级汇报展示(二)

20231127日下午,“音乐学科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娄思蓓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展示交流(晋元附校专场二)在晋元附校(真金路校区)顺利举行。

普陀区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娄思蓓老师携手工作室青年教师,通过课例展示、专题汇报等方式就项目课题深入研修后阶段性成果作了展示汇报。娄思蓓工作室基地校负责人、工作室全体学员和全区各校小学音乐学科骨干教师悉数出席。

 

主旨介绍 知音识趣

本次活动围绕着音乐课堂中如何“实施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展开,不仅关注音乐课堂,更进一步向外衍生,通过校外艺术团队的实践教学与跨学科主题教学展示,帮助老师们更加深入了解音乐学科如何开展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良好品格的养成。

 

示范引领 以研促教

基地校老师晋元附校赵菡、吴叶昕,两位老师为与会教师做了精彩的展示与分享。

 

项目化学习设计《彝族乐韵》——课例分享:《彝族舞曲》(艺术团队指导)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舞蹈,都须对本质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

基于民乐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结合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弹拨乐器的外形特征与音色的关系。围绕“探民族弹拨乐的音色技法所表现的音乐情境和情绪”开展一次项目化学习。学生在项目化学习问题链的驱动下,自主探究了解各类民族弹拨乐器在音色、形制、演奏技法上的特点,提炼出音乐、器乐演奏和生活的关系,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经验并进行迁移创作。

基于艺术团的学生来自四至七年级,有一定的专业学习基础,本节课围绕三个项目化活动开展:

一、赏弹拨乐音色之美

通过小组活动,充分交流、了解民族弹拨乐器的形制与音色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不同弹拨乐器所适合表达的音乐情绪和情境,并选择合适的乐器来展现音乐形象和情景。

二、探弹拨乐技法之妙

在活动中建立概念:乐器音色、技法所展现的音乐情绪和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合适表现优美抒情这一音乐情绪的演奏技法;通过合奏练习,展示出符合乐器音色特征的音乐场景。

三、创“彝族乐韵”重奏作品——展现民族乐韵

以彝族风情为主题,结合音色、技法、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提出创编想法,并演奏展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内涵与表现手法,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

 

跨学科项目化设计《探古诗词之美》——课例分享:《读唐诗》(教学展示)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与歌始终是一对紧密相连的好朋友,正如在《读唐诗》这节课中,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们将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来展现古诗的魅力,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的自豪与赞美之情。通过此次项目化学习中精心设计的三个活动任务,旨在以“古诗词之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

活动一:“探古诗韵律美”——为歌曲加上古诗吟诵

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古诗吟诵的节奏和声调,掌握古诗不同体裁的声韵、节奏规律。在掌握吟诵要点后选择合适的古诗,伴随着音乐的速度与节拍韵律进行表演,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二:“创古诗内容美” ——为歌曲编配造型动作

经过讨论探究,结合学校艺术团《小池》这首古诗词综合表演的视频,探索用造型动作来展现古诗的内容美。丰富表演形式同时帮助学生在创编实践中更深层次地体验、掌握歌曲的节拍韵律。

活动三:“展古诗之意境美”——分组讨论设计表演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国风诗韵”的古诗词综合表演节目。在总任务单的驱动下,通过故事吟诵、组合表演、古筝伴奏等表演形式进行节目编创,锻炼学生合作意识并增加表演经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古诗韵律的特点,学会运用吟诵、舞蹈、伴奏等形式来表现古诗的美。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形成经验并进行迁移创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帮助与会教师了解小学主题式综合学习的产生背景与研究意义。两节深入细致的项目化主题教学与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展示全方位展示了项目化教学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深刻、良好的示范意义与专业辐射性。

音乐教研组

20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