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标准 新技术引领课堂——晋元附校线上线下青教课题实践活动(七)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 科研室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2022年12月13日上午,晋元附校科研室在真金路校区开展本学期《基于智能反馈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学习能力评价研究》的第次课题活动,特邀专家朱雯和普陀区信息团队郭政团应邀参加。我校青年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学习。

 

真金路校区青年课题组成员曹多弘老师执教的课题为《盛唐气象》。曹老师从学生所熟悉的唐诗入手,通过视频、图像等资源进行授课,让学生分别从唐代的农业作物生产、丝绸与瓷器、对外交往关系和社会风气等多个角度,全面感受盛唐的巍巍气象,从各种素材中感受唐朝在历史中的崇高地位。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设计各项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按点,用亲切精准的语言,通过互动技术与学生互动提问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曹多弘老师进行了说课,专家们及各位成员进行了评课活动。每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对曹多弘老师的教学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并各自提出了宝贵意见。

 

 

李燕:首先,曹多弘老师能紧扣该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核心概念,选择贴近学生的学习经历的唐代多彩之文学艺术作品“诗”与“画”,创设学习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其次,在史学方法上,他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史料,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利用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进行互证,最终体会到大唐的“大气与风气”所在。。建议深挖“气象”二字的内涵,能够表现“繁荣与开放”的内在联系。

李肖霞:曹老师通过历史故事、视频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观看、阅读和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盛唐气象,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多种题型的按点设置能够及时把握好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知识结构图,总结唐代的经济文化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梁佳悦:曹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干练,教学内容呈现材料细腻,在本节课中创造了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中实时掌握学生课堂的反应并加以引导。通过历史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兼容并蓄,体现唐朝制度的先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开放,进一步树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董彬:整节课非常契合了“鉴证知史、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精心选取多元化史料,起到课堂探究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培养起学生的解读史料和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同时,曹老师又注重基本学情,从学生的基本状况把握,侧重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启发式和个别辅导,关注好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化为己有,相得益彰。

夏思瑜:通过“物盛”、“气盛”和“文盛”三个教学环节,提供如文字、绘画等多种史料作为学习素材,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经济、民族、社会风气以及艺术的学习平台。高效利用了互动反馈技术,巧妙设置按点问题,在课堂的一次次师生互动中不断推进。同时,曹老师注重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育,比如展示唐朝著名诗人们的诗词作品,通过学生对诗词的分析与配对,启发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

姚雪萌:这节课条理清晰,用词规范,各活动环环相扣。利用微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交流对盛唐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按点设置形式多元,既有选择题,又有连线题,层层递进,设计合理。连线题发挥了高年级学生的熟悉电子产品的特点,更开放,更自主。

 

 

最后专家朱雯进行总结:  

1、初中历史课堂达到有效教学需要依托课本资源,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引导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本,让学生达到独立思考与发展,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历史课堂上史料的提供,服务教材观点,深挖教材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了解历史的人物,感知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情感态度。

3、历史教学设计要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规划与安排,要见微知著的使用材料,反应课标要求。

希望课题组教师在后续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如课堂内学生的全员参与,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等。

教师的教学离不开专业思想的指导,紧跟教学前沿思想方能形成具有深度的自我成长。而一线教师更需要自行钻研,学习经验,从课程标准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之中,见微知著的学习核心教学目标,培养教学科研能力,发展教研结合成果,在课题研究之中,成为更加出色的教师。

 

图文:曹多弘